Discussion about this post

User's avatar
Iris's avatar

謝謝厚辰的短分享,精煉又清通😄我對文章中的四個對盟友利用完就消滅的例子並不清楚,所以請ChatGTP回答了一下,也許能幫到其他讀者:你提到的這四個例子,其實都有一個共通模式:革命或社會運動初期,不同派別為了推翻共同敵人而暫時合作,但一旦掌權或局勢穩定,主導派系往往會迅速打壓、排擠甚至消滅原本的盟友。下面我給你分別梳理:

1. 俄國布爾什維克與左翼盟友(1917–1920s)

• 背景:十月革命後,布爾什維克(Bolsheviks)與其他左翼力量如社會革命黨(SR)、孟什維克(Mensheviks)、無政府主義者一度有合作。

• 轉折:1918年 Constituent Assembly(立憲會議)選舉中,左翼社會革命黨得票比布爾什維克多。列寧解散會議,標誌民主合作結束。

• 手段:

• 1918–1921 間,禁止其他社會主義政黨活動,逮捕領袖。

• 在紅軍與契卡(秘密警察)支持下,對無政府派與工人自主管理工廠的運動進行武力鎮壓(如克朗施塔得起義 1921)。

• 結果:布爾什維克最終建立一黨專政,其他左翼力量被消滅或流亡。

2. 國共合作後蔣介石的清黨(1927)

• 背景:第一次國共合作(1924–1927)是為了聯合推翻北洋軍閥與帝國主義勢力。

• 轉折:

• 北伐中後期,共產黨在工會、農會迅速擴張,引起國民黨右派與資本階層警惕。

• 蔣介石認為共產黨威脅國民黨領導權及社會秩序。

• 手段:

• 1927年4月12日「上海清黨」:聯合青幫、商團武力鎮壓工人糾察隊。

• 全國範圍內展開捕殺、驅逐中共黨員的行動(血腥鎮壓導致數萬人死亡)。

• 結果:國共合作破裂,中共轉入農村武裝鬥爭,國民黨成為一黨政權。

3. 伊朗1979革命後伊斯蘭派對世俗左派與自由派的處置

• 背景:1979推翻巴列維王朝的革命中,伊斯蘭主義者(以霍梅尼為首)與世俗民族主義、馬克思主義左派(如圖德黨、人民聖戰者組織)暫時合作。

• 轉折:

• 革命勝利後,霍梅尼迅速建立神權架構(伊斯蘭共和國)。

• 左派批評宗教專政、支持工人自主化,觸犯神權派核心利益。

• 手段:

• 關閉左派報紙、驅逐大學異議教師與學生。

• 1981–1983 年大規模逮捕、處決世俗與左翼領袖。

• 大量異議者流亡國外。

• 結果:伊斯蘭共和國成為唯一合法政治力量,世俗反對派徹底被清除。

4. 埃及2011茉莉花革命後穆斯林兄弟會對青年與自由派的態度

• 背景:2011推翻穆巴拉克的革命中,穆斯林兄弟會與自由派、青年運動(4月6日運動等)合作。

• 轉折:

• 2012年穆爾西(兄弟會)當選總統後,兄弟會逐步將政府與憲法宗教化,弱化世俗派影響。

• 自由派與青年批評兄弟會背棄革命精神、壟斷權力。

• 手段:

• 兄弟會政府在政治上邊緣化自由派與青年,拒絕與之共享權力。

• 使用警方和支持者驅散抗議活動,限制新聞與言論空間。

• 結果:自由派與青年感到被背叛,部分與軍方合作推翻穆爾西(2013軍事政變),最終兄弟會也被軍方鎮壓。

共通模式

1. 革命初期:不同派別為推翻舊政權合作。

2. 權力集中:主導派認為盟友威脅領導地位。

3. 打壓異己:採用法律、媒體、甚至暴力消滅盟友。

4. 建立單一主導政權:形成一黨(或一派)壟斷的政治體制。

Expand full comment
Polato's avatar

希望厚辰可以多写一点这样有深度的文章,毕竟主频道的深度分析类视频,历史实有主义什么的已经难产很久了,茶粉叹气。

Expand full comment
22 more comments...

No posts